母爱物语

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吟咏的是古往今来一代代的母子之间最真挚的爱。其实最能称为母爱物语的物品很多,不光是手中线、身上衣等生活必需品,还有风俗中的许多吉祥饰物和节日食品,现讲述几样有代表性的。

●红肚兜

看到电视剧里的肚兜兜儿,人不由得就想起了生在农村的儿童时代。那时候的夏天,满大街呀呀说话的小孩子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红肚兜兜儿,它的外形呈长菱形,剪裁时“掐尖去尾”一处理,一件肚兜兜的雏形就形成了,那是一件“一字上领、椭圆下摆”,钉在四角的四根红绳打脖子后和后脊梁处分别系一下,红肚兜兜儿就牢牢地系在了身上了。

小孩子戴肚兜兜儿的最佳时节是在端午节,不论男孩女孩,他们的姥姥或奶奶在端午节前都会为孩子们缝制红肚兜兜儿,红红的棉布上面,一字领口处会镶缝一块倒三角的黑绸,再用丝绦沿边,彰显纯朴可爱气息,肚兜儿靠近肚脐眼处那个地方,老人们都会镶一件绣品做布袋,上面不是绣着一只大老虎,就是绣着一个大桃子,还有更多心灵手巧的女人会在肚兜儿上绣上祈福的图案,比方说“蝴蝶飞,蛤蟆走,菊花擎福手,活到九十九”这样的歌谣,是老人们一边绣一边随口念叨出来的。这些绣品做的布袋镶嵌在肚兜兜儿贴近肚脐眼处的地方,目的有两个,一是缝制得厚一点,以捂住孩子的肚脐眼不透风,二也是为了孩子在端午节盛放几个鸡蛋所用。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没戴过肚兜兜儿的。

肚兜兜儿不光是小孩子戴,也是早年间未婚女子以及新婚女人的专用品。在现代文胸出现以前,乡下不少的女儿们戴这玩意儿,不仅是因为肚兜兜儿戴着美,更重要的是,肚兜儿是青春期女孩子们束胸的有力武器,过去的女孩子到了第二性征出现时,为了孩子的身体健美,曲线优雅,当母亲的就开始为女儿缝制肚兜兜儿束胸,质地以棉和绸为主,在颜色上多以红色为主,青年女子所戴的肚兜儿不拘泥于纯红,以花布和染色的自织布为质地的也很普遍。肚兜兜儿上的绣活也很讲究,有的绣着花丛中一对蝙蝠蹁跹起舞,有的绣着石榴枝上挂石榴,还有的绣着大朵的牡丹、菊花、梅花、荷花莲蓬、鲤鱼戏莲等图案,这些绣品各有寓意,分别暗含着“兜福、多子、富贵”之意。图案紧凑,既富乡土特色,又含富贵之气,同时又散发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彩。
 
改革开放以后,西方那种制作精美的文胸传到了中国,农村的女儿们一下子精神为之一振,一场束胸的革命也铺天盖地而来,肚兜兜儿逐渐被收拾起来压到了衣箱底,如今唯有在盛夏的农村大街上,还依稀可见小孩子胸前的红肚兜兜儿了。周末逛街时,突然发现一家小店的门口挂着几个色彩艳丽的肚兜兜儿,全是丝绸质地,有红的、粉的、白的、黄的,绣品是机织之物,兜兜儿是黑绸沿边,四角钉着黑带儿,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,它们的重放光彩,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意在撩拨女人们那种怀旧的思念?不管怎么着,怀旧的女人们仍旧喜欢这种传统而经典的胸饰。

●串龙尾

在乡下,你随便进入一户农家,进得人家的厢房,你的眼睛冷不丁就会被门框上一个东西拂一下,定睛一看,原来是女主人串的一串龙尾与你打了个照面。见到龙尾,母亲曾经做龙尾的场景就浮现眼前。

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,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蛇开始出洞的日子,老人们都说,这一天也是龙想升天而开始活动的日子,那滚滚的春雷是龙醒来之时摇动尾巴的声音,那春雨是从龙口中喷出的清泉。为了留龙在家,这一天,各家各户纷纷挂龙尾。

串龙尾,很有讲究。用蒜秸或细高粱秸,截为一厘米左右长条备用,彩纸的取材也很随便,我记得母亲做的纸龙尾上有彩色的烟盒纸,还有彩色的包装盒纸,奢侈一点的彩纸是从供销社专门买回来的。

用各色彩布或彩纸,剪成铜钱大圆形或两厘米长的正方形,用红线将秸秆和剪裁好的彩布或彩纸串成串,这是龙尾的身子;龙尾的头部做法是用黑布或黑油光纸剪成一个三角状,因为龙的头是三角形的多,再用布或纸剪成一大一小两个小圆,串在最上面,意思是安龙眼,白的为眼白,黑的为眼珠;龙尾的尾巴做起来也简单,只把彩布或彩纸撕成长条,用线钉在最末端即可。有了龙头和龙尾,还要有龙皮,龙皮一般是用彩纸剪成的,用一尺长一尺宽的彩纸赶角对折四下,在下摆处细细地剪上一些锯齿,然后在对折的左右两端细细地参差着下剪,这样一伸开,就抻出好长的一件龙皮,套在龙尾上做装饰,一件漂亮的龙尾就制作成功了。

龙尾有布龙尾和纸龙尾之分,那些缝在小孩的衣服或帽子上的是布龙尾,称为“戴龙尾”;挂在住屋、厢房、书房、畜舍、厕所等屋里屋外的龙尾,大多是用彩纸做的,称为“挂龙尾”。龙尾上花布取料的不同以及各色彩纸的喜庆,不仅冲击着人们的感官视觉,而且花布上的图案彰显无穷的趣味,玩味的不仅是颜色,更有对织布工人的敬佩。

还有一种龙尾却发挥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,极具观赏性。取玉米秸内部的软瓤,截成半厘米的小段,分别染成花红柳绿的颜色,再取瓜子无数,也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。在截好的每块软瓤边上,转着圈依次插上五六个瓜子,这样一朵小花就制作成功了,一串龙尾一般要串七个或九个,最少也得五个这样的小花为好。龙头、龙尾巴、龙皮的制作同上一样。

二月二,满街跑的小孩子,个个都在衣服的两肩处缝两条布龙尾,鲜艳的花布,轻盈地随着孩子的活动飞舞着,特别是戴着龙尾的男孩子,徒增一抹女孩子才有的温柔,让人暂时忘记了那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机灵鬼儿,那天的男女孩子都似变成了一只花蝴蝶,只有没有妈的孩子才会在一群戴龙尾的小儿中间显得孤独寂寞。

●轧五彩

生活在城里的人,很多人与龙尾分别得太久太久了,家乡的老人们如今还保留着串龙尾的习俗,想着这些时代特殊的产物,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销声匿迹,一种历史只容前进不主张后退的紧迫感不觉油然而生。

十里不同乡,百里不同俗。在乳山乡村,端午是小孩子欢乐的节日,更是大人忙活的日子,包粽子,煮鸡蛋,门框上挂大麦、插艾蒿和桃枝,侍候大人孩子用花瓣泡水洗脸,特别是扮靓端午的饰物,比如给孩子们穿红肚兜儿、戴五彩线、挂彩笤帚、彩炊帚,还有缝布老虎、孙猴子、做纸公鸡这些活计都接踵而至。

戴五彩线,诸往一带的方言都习惯叫轧(ga)缕索,“系出五丝命可续”,所以轧缕索又叫系五彩长命缕,这一古老习俗据说始于宋代。

轧缕索习俗是在每年端午节的早上,人们取红黄兰绿紫五色丝色或是绣花线,搓成一条粗线绳,在每个孩子的脖子上、手脖子、脚脖子、腰上分别系一条五彩线搓的绳。系此五彩线时,必须在早上太阳出山前完成,所以母亲都是趁早朝孩子熟睡之机操作的。老人们也说不准为什么有此规矩,私下认为:莫非是怕五毒之躯早起,早些拦此五彩线在孩子身上避邪?我不得而知。系五彩线遵循的是男左女右,早年间的端午节,大人孩子都要系,说是为了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。缕索从戴上之日起,要等第一场雨下来时,就要剪断它扔进河水里冲走,老人们说,这是要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
与轧缕索同时进行的,还有在衣扣眼上挂小笤帚和小炊帚的习俗,小笤帚和小炊帚是用丝线或苘麻线勒成的,用苘麻线勒成的小笤帚和小炊帚,要染成鲜艳的或红或粉或黄或绿或兰的颜色,小笤帚和农村炕头上放置的用谷秸勒的笤帚一模一样,小炊帚也和刷锅用的炊帚模样相当,只是这两个物件小到了极致,只有一厘米长短,这玩意儿也要戴到下大雨时,摘下来丢到河水里冲走,意思是把扫出来的和刷出来的一切的疾病瘟疫都让河水带走。

端午节虽然百里不同俗,但饰物的制作却有相同的宗旨,都是为祛病避邪镇妖服务的。现在走进农村,在那些老式门楼子底下,你经常还会发现门框与门楣连接处的正中间挂着一个布艺孙悟空,身着黄衣,头戴佛帽,一只腿搭在另一腿前蜷曲,一手持着金箍棒,一手打着眼罩,背后插着用彩布做的五色旗,正从天上飞翔而来,他是专门来老百姓的门前镇妖来的。近年来,社会上一度还出现过做纸公鸡,做布老虎的习俗,无非都是牵强附会地取吉利、强盛之意的。

时光飞逝,童年经历的一些习俗,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兴盛逐渐走向隐匿,沿袭下来的习俗,不能总与愚昧和迷信挂钩,隐匿了的习俗,也不是因为开放和文明才消亡,习俗终究只是一种群居人群才有的乐趣,虽然它们不免被蒙上迷信的外衣,但乳山的母亲们,祈愿幸福美好却是终究的主题。 (郑华)